旧Kindle安装微信读书防踩坑全流程

上个月重新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又开始了30天的赌博(连续30天+阅读30小时可以换取30天的会员卡活动),这就导致Kindle上看非常不方便,iPad又很难集中注意力,虽然Kindle上也支持网页,但是必须一直联网在线+翻页延迟效果很不好,所以开始找解决方案。 直接换开放系统的墨水屏,比如文石之类的 —— 1000+有些小纠结,再加上海运过来时效太久 Kindle刷安卓安装微信读书 —— 非常折腾,有可能变砖 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一鼓作气尝试了#2,回头看当时可能也不知道有这么多步骤。其实一共分为三步,越狱(变为开放系统),刷机(安装安卓系统),安装匹配版本的软件。每一步网上都有挺多失败案例导致Kindle无法使用的劝退帖,但是实际走一遍之后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每一步基本上都有回滚的重新刷回原系统的方案,所以也不用太担心。 最后安装好的效果个人感觉还不错,离线下载图书之后翻页效果好很多。掉电有些快,没有详细测量,下载之后关闭Wi-Fi的话可以几天充一次,打开Wi-Fi的话可能一两天就得充了。 决策是不是要走这一遍之前,建议评估一下以下 以下是全部完成之后的翻页效果,觉得效果能接受就可以开始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u4y1q7ao/?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2c6e07879db54a9bde4cb5508b5cb7f9 需要准备:适配的Kindle版本(我的是kpw3,太老的不建议搞会很卡) + kindle连接电脑数据线 + windows系统的PC(主要是步骤二刷机程序是exe文件) 时间预估:全部顺利的话最多1小时完成,不顺利的话可能好几天。。。。 OK开始整体教程以及踩坑记录 1. Kindle越狱(3分钟) 全流程参考书伴的攻略即可,非常详细基本上不会有问题,全程顺利的话3分钟完成 Kpw3是要求Kindle 固件版本小于等于 5.16.2.1.1,我的设备信息里看正好是这个版本就直接开始了,按照四越狱步骤开始就行,书伴写的非常详细其实也就三步,正式开始之前可以B站找个视频几分钟看一下整个流程然后开始,这样就不用一步一步对着文字看。 ;enter_demo 并按回车加上秘密手势进入【演示模式】(这一步我是一次成功的,不行多尝试几次就行),这个名字真的好好笑 ;demo 按回车进入“演示菜单”界面,安装对应语言的越狱文件(这一步有一个需要快速拷贝文件的时间窗口,其实也不用紧张,提前插好USB一次成功) 拷贝热修复补丁文件到Kindle,整个流程就完成了 2. 刷安卓系统(5分钟) 全程参考的这个刷机程序的作者教程 我是这个步骤卡住了好久,第一步我是全部在Mac系统完成没有问题,这一步刷机文件是exe程序,必须要windows系统,然后就进入了多年之前折腾安卓手机的噩梦。 这个刷机程序的作者是一个中国人,在论坛有发完整教程和文件,也有B站完整流程,据说淘宝有人用他的刷机包卖钱,导致他直接删除了B站的下载链接,不过原始论坛的内容都还在可以直接看那个。 先说一下正常流程 安装**插件程序启动器MRPI+**KUAL(流程继续参考书伴的教程1和2的部分) 拷贝刷机程序中的插件用KUAL安装完成 在windows上运行自动刷机程序.exe文件等待重启几次就完成了 这里我踩过的坑如下 windows系统无法运行.exe文件(再次吐槽微软自作聪明太恶心了) 都不是直接报错,而是双击之后显示文件找不到,回到文件夹发现文件消失。找了一下解决方案是关闭windows defender,这一步又发现我用的这台windows不知道为什么无法关闭,中间又尝试了一些添加不过滤exe文件的规则,以毒攻毒想用360杀毒来关闭windows denfender的方法都失败了。最后只能重装系统,最开始有尝试win7(因为下一个问题是驱动识别Kindle),但是后来发现新系统网卡问题一直无法联网,最后还是换回了win11的系统,成功关闭windows defender之后终于可以打开刷机程序了。 驱动识别Kindle问题 主要表现在运行刷机的exe文件之后,一直没有出现“识别出设备”,不停出现连接弹出设备提示音问题。B站评论有解释,但是都太复杂了,其实按照论坛英文版本的攻略走就行,下载并且安装驱动识别程序就行adb-setup-1.4.2,安装完成重试一次就OK了,后面就是等待重启完成 3. 安装微信读书 看网友们尝试大部分推荐1.5.2的版本,大概是好几年前的旧版本,豌豆荚啥的都下载不到了。最后搜索到墨水屏版的这个拷贝到Kindle中之后,在kindle文件管理程序中打开就自动安装了,和安卓手机装软件类似。然后就可以开心阅读啦。 最后的最后这个系统可以支持10张自定义的wallpaper,直接拷贝文件到wallpaper文件夹就行,非常方便,推荐这个kindle原始作家系列的壁纸 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4589122/,如果自己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制一些,Google slides中设置1448 * 1072 尺寸,把自己希望的文字换个字体之类的输出为jpg就行。

October 16, 2024 · lula

2024年又重新开始写博客

现在写博客,可能也类似在在豆瓣写日记一样没人看吧,最近因为做独立产品买了一个域名,所以又开始产生折腾博客的念头,依然是用的Hugo+Github,似乎和七八年前一样,不过有了很多更便捷的工具。 挣扎的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 在国内互联网挣扎了6年之后,终于躺平摊手放弃了,成了传说中“永远升不上P8的底层大头兵”,6年时间呆了4个团队,老板换了六七八个,经历了互联网最后一点荣光,越来越发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无法适从。 6年时间,环境在一点点恶化成一滩烂泥。看着互联网最后一点繁华消失殆尽,每个公司都内部宣扬着“不唯上”的slogan,但是却在每一个下班的时间要求下属们对老板和他们的朋友们上报的Case快速响应,从最开始强调用户体验和做正确的事情,到后来再听到职场上听到这些话会觉得可笑。 6年时间,也越发发现自己不适合的地方,不够aggressive,不会处理灰色地带的事情,不会抢活,不会倒排push别人,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和自己内耗到情绪崩溃,而外部的合作者同事也很尴尬。SSR之前问过我一个问题,他说你看看你碰到过的几个公司的每一个管理者,有一个是你这样性格的吗?我认真的想了很久,似乎找不到一个,唯一很认同价值观的一个老板也是被排挤上升之路并不好。 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我,人和人之间关系紧张,做的事情屎上雕花,除了那份工资没有任何事情能够说服我继续呆下来。最开始觉得是我倒霉总是碰到奇葩的团队,后来跟不同公司的人聊,发现没人过的开心,但是他们似乎比我更强大的地方在于能忍,也或许丰厚的收入能够在工作之余给他们带来值得的回报。 新的尝试的开始 去年第一次Gap尝试,心理变化了很多,也踩了很多心理误区,从始自终都没有完全放松下来。迫于房贷压力以及并没有想好润这条路怎么走,所以决定重新找一份不求升职加薪的养老厂工作。但环境并不如预想这样,给你这份比谁跪的好才能挣到的钱,怎么会放你一个人站着。所以这次自动求裁轻车熟路了很多,折腾的中间开始自学Next.js做网站和项目,竟然最后真的做出来并且上线了(再次感叹前端技术发展到现在让小白都能轻松搭好网站。 项目本身从二月份起头,中间因为Prompt调整不好所以暂停了很久,直到离职前有了大把无人管的空余时间,跟着GPT老师一点点改,过程中也不断安慰自己,就当作是一个练习项目,最后结果如何不要想太多。 独立产品后面的路会怎么样呢,我真的不知道,想起来研二的时候决定走产品经理这条路的时候也不知道后面的路会怎么样吧,幸好现在能有些许存款能够自己继续折腾折腾,给自己创造下一个生活。

August 3, 2024 · 1 min · 10 words · Me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19个笔记 ★★★★★ 一个女人不写小说,也需要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因为这代表的是独立思考的自由 Chapter 01 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 Chapter 02 我们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这种无法衡量的无价之宝?答案就是贬低他人,想象自己在某个方面生来优越,比如财富、地位、挺拔的鼻子或拥有一幅罗姆尼画的祖父肖像,人类可悲的想象力无边无际。因此,对于一位要征服、要统治的大家长来说,想象世界上一半的人天生比自己劣等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这种想法一定是他力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几百年来,女性一直被当作一面神奇的魔镜,只要照一照,就能成倍放大男性的力量。 Chapter 03 我看着空荡荡的书架想,对女性来说,这些困难会被放大无数倍。首先,哪怕到了19世纪,女性依然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更别说一间安静、隔音的房间了,除非她的父母非常富有或地位很高。如果她父亲心情好,她才能拿到零花钱,但只够她买衣服穿。 Chapter 04 文学向所有人开放。就算你是什么校官,我也不允许你把我赶出草坪。至于图书馆,你想锁就锁吧,但我的思想是自由的,任何大门、门锁和门闩都不能阻拦。 Chapter 05 我回想这些伟大的男性,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倾慕女人,追求女人,和女人一起生活,向女人倾吐秘密、示爱,书写她们,信任她们,表现出一种对几个特定女性的需求和依赖。我不敢肯定所有这些关系都是柏拉图式的,威廉·乔因森—希克斯爵士就会否认这一点。但如果我们坚持说,杰出男性从女性身上获得的只有安慰、奉承和生理快感,那就大错特错了。显然,他们获得了一些同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我们无须引用诗人的狂热诗句,就可以确定这种东西是对男性的促进,对创造力的补充,它们只能从异性身上获得。我想,他打开客厅或育儿室的门,看见她和孩子们在一起,膝头放着一块刺绣——总之是看见某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秩序和体系,不再是什么法庭或议院,而是和他自己的世界完全相反,那情景让他瞬间焕然一新、精力充沛;接下来,哪怕他们聊些最简单的话题,也能产生一些不同的观点,让新的养分滋润他干涸的思想;她用和他完全不同的方法创作,仅仅是看到这幅光景,他的创造力也会开始活跃,停滞的大脑不知不觉开始重新转动,只要他戴上帽子去拜访她,他就能找到自己缺失的那个句子或场景。 Chapter 06 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意思当然不是说要对女性有什么特别的关心,也不是指从事研究女性的事业。比起单一性别的头脑,雌雄同体的头脑可能更倾向于不做这类区分。他的意思可能是,雌雄同体的头脑更易于共鸣和渗透;情感传递起来没有障碍;它天生就富有创造力,热情、完整。 接下来你们可能会反驳我说,我的所有论证都太强调物质条件了。即使从象征意义上来说,一年五百英镑代表思考的力量,门上的锁代表独立思考的力量,你们仍然可以继续反驳说,思想应该超脱于这些东西,伟大的诗人往往都是穷人。 物质基础决定心智的自由,心智的自由决定诗歌的诞生。女性贫穷了不止两百年,而是有史以来就贫穷。女性在心智方面的自由还比不上雅典奴隶的儿子。因此,女性诗人的希望渺茫。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强调金钱和自己房间的原因。但是,多亏了过去那些默默无闻的女性(我希望自己可以更了解她们)的努力,多亏了那两场 我想就此打住,但是按照惯例,演讲的最后应该有一段结束语。一场面向女性听众的演讲,应该包含某种鼓舞人心或者高尚的东西,你们肯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请大家一定记住自己的责任,要努力提高自己,追求精神世界;我要提醒大家,你们肩负着怎样的重任,你们对未来又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没有什么比做自己更重要。如果我能把话说得更漂亮,我要说,别做梦了,人不能影响其他人。要思考事物本身。

May 9, 2020 · lula

📖扔掉书本上街去—希望病

扔掉书本上街去 寺山修司 在明白“正义”是个政治用语之前,我们不得不付出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牺牲。 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看到政治上处于弱势的大众要求有“另一个正义”“另一个法律”时,这种要求本身,难道不已经反映出了他们只能无条件接受管理与统治的丑陋现实吗? “邪恶不过是正义化装出来的”,一个社会的正义是另一个社会的邪恶。 “反正这个世界怎么着都行,所以大家就‘怎么着都行’了。” 实际上,单从外在生活来看的话,现代的工薪族(就是大部分日本人)已经绝望了。所以当他们想从这个停滞的时代里找找“有什么好玩的”时,就会打打麻将,玩玩扒金窟,要不就去赛车场花点儿小本钱试试能不能赚个对本利。这样一来,他们会越来越感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只是临时混日子。这就是“希望病”的早期症状。“我现在的生活,表面上看来是在消极遁世,其实早晚有一天我必定能靠文学自立起来。”说这话的并不只是酒吧里的女招待。 其实并没有什么“本来面目”。当他们纠结在这种“幌子工作”意识中时,就得靠生“希望病”来缓解烦恼。不能如此缓解这种烦恼的,则是那些死在麻将馆二楼的工薪族。 他们连偏见都已经没有了。既没有思想的偏见,也没有兴趣的偏见。当然,利奥·洛文塔尔在《偏见的研究》中指出过:“当存在偏见的时候,个人内心会有潜在性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变成外部刺激,把人从社会闭塞中救出来。”然而,他没有注意到,那些死去的工薪族是被无差别地一律当作机构的零部件来对待的。 机械性的社会机构大批量生产着同样的人,长此以往,人们将渐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若是在以前进行“什么可怕”的问卷调查,一般人的回答肯定是“妖怪”。若是现在,人们多半回答的是“原子弹”。然而真正可怕的或许既不是原子弹也不是妖怪,而是“太平无事”。 “太平无事”的时代缺乏浪漫,它意味着那些深知未来将一事无成者的绝望。“要是提前知道了明天发生什么事,谁还有兴趣活到明天!”这种浪漫派的感慨姑且放到一边,再来看看那些工薪族们吧,他们可是对“退休之前会有什么变化”清清楚楚了然于胸的。现代怪谈故事,讲述的就是这种太平无事的“可怕”。 这就说明,单一破坏主义必须是更能撼动整个生活的“实际行动”。它挑战的对象是我们被给予的一切,所以如果没有不厌其烦反复进行的改换职业、搬家迁移、离家出走……它就是没有意义的。我绝不是在鼓励进步,只不过是在鼓励移动。坐标轴确定之后再实施移动,总是能够开阔新鲜的视野。我认为,如果要对社会闭塞和“早就知道明天会怎么样”的状况进行挑战,这个时代就必定需要这种无休无止的运动。C·威尔逊说得很对:“面对某种挑战,既有稳妥应战的文明,也有应战失败的文明。”然而,即便改换工作、搬家迁移看来毫无作用,我觉得也有必要去试试这种单一破坏。

May 9, 2020 · lula

📖无人驾驶入门书

作者:胡迪·利普森 梅尔芭·库曼 评分:*** 短评:因为跳槽而想了解的行业,作为入门书很好,一方面可以解答很多普通大众对于自动驾驶的疑惑点,另一方面也简单介绍了自动驾驶涉及的软硬件传感器等入门知识。看完之后还是很看好无人驾驶的未来的,毕竟是小学作文中对于未来设想的重要场景之一。 以下笔记部分个人向纪录 为什么无人驾驶还未普及 如果只是简单地编辑程序让四个轮子的机器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那么无人驾驶在几十年前就早已普及了。汽车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可能变得智能自动化呢? 1. 第一是现实因素,也就是它的门槛很高。 人命关天,错误成本很高,有些类似滴滴,安全要求非常高。所以目前都是在容错率高的区域尝试:运载矿石,农业收割机,工厂物流,机场固定路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今天的第一批自动驾驶车辆会先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使用,因为车辆如果在这种地方出问题、偏离既定的路线,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最小的。例如,在偏僻的澳大利亚北部矿石公司使用巨大的自动化驾驶卡车来运载矿石;农民使用自动驾驶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广袤而无人的农地里耕作;在配送中心和工厂里,专门的自动化车辆会将货物从房间的一侧运到另一侧;在度假村或机场,名为纳维亚的无人驾驶穿梭车会以既定每小时15英里的速度沿着固定路线往返运送乘客…… 2. 第二个难点及关键点就是纯粹的技术问题 虽然在99%的时间里,驾驶过程都是思维僵化而且可预测的,但是仍有1%的时间里会产生突发事件。生物有机体会依赖所谓的“本能(Simple)”来应对生活中突发的未知事件。是“本能”,使人类可以在交通的高峰时段自由驾驶,也正是“本能”,蕴含了人类智能中尤为难以复制的大量能力。 深度学习软件通过观察世界来“学习”,这一点赋予了它另一巨大优势——不依赖规则(not rule-bound) 3. 事实上,制约无人驾驶广泛普及的最主要人为因素是政府的监督与管理措施 理想情况下,政府的最高层应该制定前瞻性策略,而不是被动响应。例如,法律专家应该重新检视责任法,以明确当无人驾驶造成事故时,谁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无人驾驶的安全性 以此类比出租车的死亡率和网约车的死亡率对比。 关于汽车,有一个奇妙的讽刺,虽然汽车自从发明以来已经“谋害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我们的社会对于它造成的死亡人数仍视而不见,这或许是一种冷漠的默许。每年,全世界都有将近120万人死于车祸,谋杀、自杀以及战争每年预计会造成160万人死亡,由毒品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约有18.3万人。 伊诺运输中心(Eno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的研究曾作出预测,如果路面上的汽车能有90%变成自动化驾驶的,单单在美国,就可以将一年里死于车祸的人数从32,400人减少到11,300人。 无人驾驶的7个误区 自动化驾驶技术会脱胎于当今的驾驶员辅助技术。 实际上,这种分阶段操控不仅存在技术难题,而且还是不安全的。研究发现,当人类和机器共享方向盘的操控权时,如果要求人类在紧急状态下突然掌握方向盘,他们反而会无法胜任,表现为注意力无法集中。 完全自动化驾驶所需的技术并不是当今驾驶员辅助技术的派生,而是有着独立的技术发展路径。 我就认识到优秀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不要将一个关键性任务分给两个人去做,这是一种被称为“责任分散(SplitResponsibility)”的典型管理失误。谷歌公司报告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人类的本性,这也是典型的责任分散,或者工程师将其称为“自动化偏见(Automation Bias)”:一旦看到技术有效,人们就会很快地信任技术。结果就是,当人们被鼓励交出驾驶权去享受放松时,他们很难再投入到驾驶任务中了。 技术的进步是线性推进的。 公众会抵制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的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上进行大量投资。 实际上,引导无人驾驶软件的只是清晰的道路标志线,除此以外,无人驾驶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基础设施建设。 无人驾驶会造成道德困境。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有近乎完美的驾驶记录才能确保足够安全。 只要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驾驶记录超出人类驾驶员的平均水平,它们就能造福人类 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将会突然大量爆发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是逐步发展的。自动化的汽车会首先应用于一些限定的区域,比如度假区、大学校园,以及封闭性的市中心区域。在公共道路上,无人驾驶的“入侵”是逐步化的,随着由人类驾驶的汽车逐渐退役,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比率每年也只会增长几个百分点。 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时间表 即使人们可以直接购买一辆经过充分测试并合法认证的自动化汽车,但由于现在汽车的平均寿命是10~15年,所以想要将所有老式的、人类驾驶的汽车撤离道路仍需大约20年的时间。 汽车厂商做无人驾驶 让汽车公司高管惶恐不安的一个风险因素,就在于未来车辆的“硬件”——汽车的金属框架(底盘)、引擎以及内部装潢等,都必须优先服务于计算机硬件的布置,并且彻底沦为汽车软件的附庸。如果在消费者眼里,汽车的软件系统成为了最具区分意义的挑选特征,汽车公司将失去汽车市场的掌控权。 未来的理想态是廉价的公共交通取代购买汽车(robotaxi) 无人驾驶汽车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未知和不确定性。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将汽车直接卖给消费者是个效益不错的生意。然而,如果无人驾驶汽车使消费者更愿意为每次出行单独付费,而不再购买自己的专属汽车,那么也很难再把这些普通的非智能汽车卖给出租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输公司。如果某一天汽车公司不得不与软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来制造无人驾驶汽车,那么这种结合的结果就是汽车公司只能从最终的销售利益中分一小部分。 无人驾驶系统 底层控制系统:加速、刹车和转向 预测算法通常基于底层控制,以确保机器人行进过程中的流畅性。预测算法可以提升汽车的情境识别能力,方法就是始终留意数字地图的变化,以便精准计算引擎的燃料注入量,使得汽车可以顺畅、平稳地翻山越岭。有些燃料喷射系统会利用多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流,并考虑到多种额外因素,如发动机负荷、空气湿度以及周遭环境的氧气水平,最终计算得出刚好适量的注入燃料以实现发动机的恒速运行。 想要实现汽油发动机的稳定运行,所需应对的重大难题之一就是时间延迟,或者称为“滞后时间(Lag time)”。对于一个发动机或者一个系统而言,时间滞后看似是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但能影响反馈控制设备的运行,即使是最好的设备也不例外。因为给汽油发动机注入燃料的过程,究其核心还是一个机械的、化学的(非电子的)活动,所以因为时间滞后问题产生的难以预料的情况,使无人驾驶汽车的汽油发动机备受关注。这种时间滞后就意味着汽车的启动、加速以及停止都难以实现精准的时间控制。 不过,至少有两种方式可以减少时间滞后问题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影响:一种方式是在底层控制中投入更多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强大的电脑可以减弱燃油喷射器所带来的延迟问题,并为汽油发动机的匀速运行和精准计时提供更高的准确度,最终达到较高的平衡状态;解决问题的第二种方式就是更换发动机。电动式引擎更加容易管理调节,这也是谷歌公司和特斯拉公司不约而同为其原型无人驾驶汽车配置电动引擎的原因之一。只要为电动引擎配置好特定的电压电位,引擎就始终能即时产生对应程度的力矩,推动汽车前进。很遗憾,几十年来大批才智超群的人将他们的智慧用于解决汽油发动机的调节控制问题,因为一旦全电动式引擎应用于无人驾驶汽车,那么那些丰富的智慧成果将变得毫无价值可言。 上层控制系统:路径规划和道路导航 只负责汽车基本运转的底层控制也许可以很快地完成任务,但上层控制系统的工作时间则要长得多,有时可能在整个出行的过程里都需要运行。如果将底层控制系统比喻为“条件反射活动”,那么上层控制系统就类似于“高级心智活动”,即传统上而言的“脑力活动”。上层控制系统的基础是路径规划和导航,而两者都需要通过搜索算法(Search Algorithms)的应用来实现。 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无人驾驶汽车相比其他移动版机器人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它们是建立在四个轮子上的,无须借助躯干肢体运动。事实上也是如此,由于汽车可以滚动前进,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师可以回避类似CHIMP等灾难恢复机器人在自动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量计算难题。 中层控制系统 —— 人工识别 应该如何称呼这些不能完全归属于底层控制或者上层控制领域的各种新兴软件工具包。思考一番之后,我们索性将这些软件归属到名为“中层控制(MidlevelControls)”的领域。 对于为汽车提供人工识别和智能反应的各种软件工具,我们用“中层控制软件”这个短语来指代。中层控制软件使得汽车的操作系统能识别传感器数据,感知车辆周围环境的实体布局,并针对周围事物或事件做出最佳反应方案。 简单理解?首先是一个现实世界的数据化,然后进行物体识别,之后进行预测周围物体的运行轨迹,最后基于预测内容规划路线 我们将通过四个组成模块来解释中层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第一个模块是占据栅格的软件工具;第二个模块是一个软件程序,用于识别并标记流入占据栅格的原始数据;第三个模块使用预测性的人工智能软件对障碍物用不确定性锥(Cones of Uncertainty)做替代;最后,第四个模块由一个短期轨迹规划器(Short-term Trajectory Planner)组成,负责引导汽车绕过感知到的障碍,同时保证遵守相应的交通规则。 ...

May 9, 2020 · lula

手抄报20200418

写在开头:这段时间深切的感觉到信息源对人的认知的塑造,每天看微博豆瓣的人很难跟每天看新闻联播的爸妈沟通戴口罩,每天看个体喜乐的人也很难和每天看强国理论的人沟通,而这种情况也随着个性化推荐的信息茧房愈加严重。所以想把自己看到的认同的喜欢的内容纪录下来,这些构造了现在的我,也许不久之后回头看会觉得有些可笑,但是只是一个私人纪录的话也无妨。 做一家叫多抓鱼的公司 猫助从2017年开始写的一个连载,很有意思 关于企业组织 2017-05-19 但在大部分的公司里,会发现明明应该形成「流」的工作,都被划成了「块」。相对独立的「块」,是一个组织沟通不畅的开始。这也是强「关系处理能力」的职场人取代强「问题解决能力」的专业人的源头。 如果你从未对上下游的工作有足够的理解,就会导致对组织内其它的「块」的印象产生异化,更无从全局的了解公司整体业务是如何协作的。一个公司里,产品对运营,运营对开发,开发对产品,在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异化标签,最直接来看,问题都出在组织上。 大厂螺丝钉 所以让「职业」产生意义的第一步,是你所在的「组织」可以保证大家的产出是有意义的。 因为制度是无法服务于创造的,制度只能服务于效率。 人,才是创造的主体。在一家创造型的公司里,由什么人组成,远远比用什么制度管理更重要。 企业的核心是人 回想我每次加入一家公司,都是对这家公司的整体发展预期十分乐观,也就是因为外部因素而加入。而每次离开一家公司,都是对这家公司内部的一些做法大失所望,具体来说就是对共事的人开始失望,也就是因为内部因素而离开。现在我常常反思,也许一开因为内部因素而加入,再因为外部因素而离开,才是更为明智的择业逻辑。 因为外部的因素进入,因为内部的因素离开 关于书 2017-07-06 例如实体书籍,生产装帧良好,内容隽永的书籍,这样的书有被长久的阅读的价值,定价也相对会更高,我们未来会以更高的定价去收购这类的书籍。这样实质上我们是促进了优质书籍被更好的销售,你不必再因高昂的定价而犹豫——你可以轻松的卖给多抓鱼,未来的若干个读者会和你一起分担。这样资源既不会被浪费,优质书的书籍也拓展了潜在的读者。 2017-10-14 多抓鱼选择做的是耐用消费品的循环。从大生意的角度来说,循环服务是我们的核心产品,也是我们的社会价值所在。 我一向认为只有孤独才能让人写成好作品。孤独让人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就会输出因为「对象不明确」而在表达上没有太多顾虑的完整作品。 与其说作者是在写书,不如说作者是在给未知其名的知己写信。一封不具名的信,随着书的发行寄出几千份,几万份,几百万份。竟然这么多人有共鸣,或者竟然有这么多人激烈地反对,应该是比版税更能支持作者的所在。阅读一本书时,我最常有的感受是:啊,作者竟然是这样思考的。 我想未来的书,至少应该在内容上做到三件事:可检索、可交互、可迭代。可检索:不只是一本书,而是整个书库的内容都可以被结构化地组织,从而具有更好的可寻性。可交互:基于原内容为载体,可以构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更直观的沟通路径。让群体沟通变成原作品类似「批注」的参考内容。可迭代:这点对于教材理论类书籍尤为重要,不同的版次,应该在原介质上做出更新,这样可以确保各个版本迭代内容的可查与同源,也确保了过往版本的读者可以及时地同步。 但在经营多抓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抓鱼的销售是反过来的,在多抓鱼,先有需求,才有供给。我们是根据需求来计算供给量和价格的,所以保证了每一本书都可以高效的卖出。 关于社会价值 2018-03-07 第二个实感是:社会没有价值共识。这个表现在不用担心生存保障的超富阶层,广泛的共识竟然还是财产,而不是社会贡献。即便已经拥有一辈子花不完的钱,还是希望通过投机的方式获取更多利益。 2020-02-29 最近总有人说豆瓣的没落。好像只有做成头条,才是价值增值的唯一解。但我觉得豆瓣就是做花园的,宝贵的是直到现在花园还在那里,只是需要打理,不然确有沦为断壁颓垣的风险。但即便断壁颓垣,也总比在狮子林里种大葱的好。在我看来知乎倒是在自家花园里栽了不少葱,希望收成还不错。 “狮子林里种大葱”这个比喻哈哈哈哈 关于产品逻辑 2018-12-13 虽然一直被诟病在推广上很佛系,但的确我们只想获得属于我们的那部分顾客。 卖家省去了传统二手交易的繁琐,又能保留了看着自己的书籍再次流通的成就感。买家获得了标准化的质量和信用保证,很划算的拥有品质上成,价格透明的正版书籍,还偶有旧物夹带的惊喜。多抓鱼希望得到认可的是便捷、品质和人情味儿,而不只是单纯低价。 回答一位年轻朋友的提问 在公众号后台收到了一位南京大学年轻朋友的采访邀请,对方基本读过了所有关于我的报道和猫助广播的文章。比起常规的媒体采访,我觉得回答这样真诚的问题是更有意义的。 很多市场人其实都是在用企业的钱满足自己的创作梦想,但这种创作完全还不够独立作品的标准。就是不上不下,既不能创造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又希望标榜自己文艺青年的品位,觉得别人不懂欣赏。这种心态本来就是问题。不要这么喜欢给自己贴标签,仿佛学了某些专业就是弱势群体了。这是不是有点怨天尤人呢?说实在的,不会就去学咯。没有人在意你是什么背景,关键是你能做什么? 但是算得上独立作品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不被社会认可和自己的作品是否够标准一样吗? 其实人活着只能为自己做事,你做的事都是你自己的收获,也许钱是别人挣了(以现在大部分企业的情况其实也没挣),但 Reputation 是你自己的,Reputation 不能简单的翻译成名誉,而是由你的行为而引发的信任和尊重。我觉得这是生意场最宝贵的个人财富。我很迟钝,但也幸好 25 岁之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然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心如死灰的中年人。不过也可能每个人到了年纪都是会明白的。 Q : 多抓鱼这件事,是否使你对未来人生的轨迹有了更多确定性(愿意长久地继续沿着当前轨迹行驶)?会因为是「自己由衷想做的事」,而觉得人生和事业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吗? A : 这个想法和我太不一样了。我的人生一直追求的是不确定性。最好是不要知道将会死在哪里。我甚至到现在还在想未来有可能星际移民呢。人生真正确定的只有死亡啊。虽然大家都知道人会死,但其实很少人真正深刻的了解这一点。一旦你了解了这一点,我觉得你也会追求不确定性的 我想做的事真的蛮多的,不过就是要一件一件来。先把核心的服务做好,就等于种下种子,然后多多浇水,看能长出什么吧。我觉得现在多抓鱼的品牌基础,系统基础,用户基础,是可以承载非常丰富的想象的。我们的品牌接近什么?我们的用户想要什么?我们的系统能够复制什么?认真去想,你就明白了多抓鱼的边界其实很远。但是能否触达这个边界,就有足够的不确定性。说白了想做企业家的人,多少都有冒险的情怀,在冒险的旅程里面挑战一切的未知,这是乐趣的根源呀。 我说就像这样,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角落,有咖啡,有书,有音乐。我就足够了。在哪都能生活。 现实不会奖励谁也不会惩罚谁。现实就是现实,它是个客体,等着我们去慢慢发现它的规则和全貌。事实上我们最后能得到的结论也无非是:现实和我想的一样,或者现实和我想的不一样。不一样就不一样嘛,起码你获得了关于现实的知识。 所以不是理想主义结束,而是认清本身的现实而已 那天我认真想了想被现实打击这个问题,如果你做好了准备去和现实世界发生大量的交互,那你就不要玻璃心。一个人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被诋毁,被不看好,被打击,是很正常的事。如果你什么都没做,你根本都不会得到这些诋毁。另一个角度,普通人的一生,能被一个不相关的人真心关注和喜爱,就已经很棒了。而现在有那么多素昧平生的人支持你,喜欢你,这是你需要背负的幸运。已经这么幸运了,还要因为现实有些和自己想得不一样而闹脾气,这是不是太公主病了?我觉得这个心态的转变,也是自我走向成熟的标志吧。 人生就是一头牛不断被锤的过程。但只要没有散架,你就朝着世界上最好吃的牛肉丸更近了一步。前半句是王小波说的,后半句是牛肉火锅爱好者猫助说的。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在这个人生中第一次旅途中的一个人的除夕夜,坚强的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一滴孤独的眼泪。我突然陷入对未来无限的恐惧之中,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来自世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我回家过春节的几率会越来越小。今天这个旅途中孤独的除夕夜不过是一个开始。在家庭和自由之间,我是否应该重新作出选择呢?那一刻,我差一点动摇了 第二天一早,我搭上飞机,飞往西安,再转乌鲁木齐。一个人前往南疆的喀什。有了第一年的经历,第二年(2016)春节,我一个人在南疆喀什过除夕,孤独感就没那么强烈了。去年(2017),我一个人在国外。除夕夜几乎毫无感觉。学者刘瑜说得对:“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成长就是不断妥协 但你看自由两个字,长得就条条框框规规矩矩的,像是两个装起一切幻想的笼子。 我为什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一般来说听者都会对这个答案很满意,话题也就可以结束了。但是有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多问一句对方:你有没有觉得这件事很可怕? 我所指的并不是关于隐私权之类的陈词滥调,而是 Cass Sunstein 在 Republic.com 这本书里谈论过的那个话题:让每个人只看到为他的偏好所定制的世界,会不会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他的论点是:社会的整体自由依赖于一个公共的讨论平台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在这个公共的环境里接受别人的讯息,这些声音也许刺耳,也许粗糙,但是这个彼此磨砺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还是同一个模样,这逼着大家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而一旦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视野,他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做事情的信心 我加入公司后不久,在和第一任老板的一次谈话里问他:「你觉得我手头的这个项目里,我能学到的最 transferable 的东西是什么?」 他说:「我待过许多 team,做过的 project 彼此天差地别。老实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 transferable 的。如果你在一个项目里真正能够获得什么的话,可能只不过是你对你自己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多好的自信心而已。」 ...

April 18, 2020 · lula

豆瓣电影推荐策略优化

问题:豆瓣电影的网页「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模块的策略优化 推荐模块的理想态:帮助用户发现「想看」的电影 衡量指标:推荐列表的用户点击率(感兴趣);点击后标记想看的比例(想看) 需求理解: 用户想看电影的影响因素(用户偏好,电影特征,其他用户相关行为) 喜欢XX的人也喜欢其实本质上是相关推荐,也就是每个电影本身与另外一部电影的相关性,被同一个用户都标记为喜欢的比例。 阶段性调研:抽取我自己最近看的一些10部电影查看推荐列表分析是否满足我的需求,没有能引发我进一步标记想看的推荐列表。如果在内部可以抽取推荐列表中用户点击和未点击的进行对比。 推测现有的推荐策略逻辑 用户特征:未采用;是否登陆账号并不影响推荐结果(豆瓣竟然不是个性化推荐!一个比较大的Bug是没有引入这个导致有些类别推荐的电影我都看过了) 电影类别:强特征;基本上推荐的10部均为同类型电影 电影标签:强特征;其实用户标签本身就包含了其他认为抽象特征的,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导演名称:中特征;部分电影推荐的同导演的电影有些并未排到特别靠前 电影时间:弱特征;部分老电影推荐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 国家:弱特征;没有看出来特别强的相关性,不太确定是否有关联 评分/评分人数:这个有些意外,基本上推荐的都是评分正负1之内的,所以啊看好电影才会推荐好电影啊 豆列:弱特征;尝试的几个没找到相同豆列,可能电影比较冷门 推测未达到理想态原因(扩充量与用户点击数据,可以给出每种原因的占比和解法) 推荐电影已经标记过(看过/想看/在看),没有推荐意义 用户自定义的标签特征过大时带来推荐宽泛无相关性,如大部分重合标签为剧情/中国等等 推荐电影之间的差异度,有些推荐出现系列电影123推荐 展示环节:只有海报和名称,信息本身不足以吸引我进一步点击 针对性解决方案建议 引入用户特征:标记过的电影不再推荐出来,引入与之前标记打分的电影相关分析 引入用户偏好:根据用户画像中对于类型 电影 演员的偏好打分 电影特征挖掘:从电影本身提取更丰富的标签信息;规范化用户新增标签系统 推荐内容差异化控制:相同系列电影或重复的类目标签进行标注 推荐样式优化:增加展示片名和推荐原因(如导演演员评论等等) 引申的思考-如何发现更多内容 书影音模块满足的最核心需求就是:发现想看的书/影/音,记录自己看过的内容和评价;其中第一个需求发现有两个途径:搜索和推荐,搜索多是带有目的性,而推荐则是在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去发现。 想起来自己开始喜欢上看电影是在B站资源丰富的年代,看每一个冷门电影都会有弹幕介绍,会有很多热心人在片尾推荐喜欢这部的人可以去看看XXX,然后是简短的推荐原因。 而这个痛点目前满足的怎么样呢?虽然有很多公号微博资讯在推荐电影书,但是如何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其实打开豆瓣「佳片推荐」小组可以看到大家的各种推荐需求: 求推荐高智商女主的电影 让你真正感受到女性魅力的电影 教师相关的电影 黑色幽默片 类似《调音师》一样的惊悚恐怖电影 求推荐实质上是悲剧的喜剧电影 有哪些灵魂互换题材的电影 有没有高甜无虐点的剧推荐 豆瓣做了哪些优化呢 网页版的推荐效果应该不是很好,但是19年看到了豆瓣几次改版在做这方面的优化 搜索策略优化: 内容扩展:综合,书影音,小组,日记,用户均支持搜索,当然还是不会支持广播搜索 界面扩展:默认页面不再是只有历史记录,增加热搜排行,小组话题等 推荐策略优化(APP端优化)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展示电影评分信息方便选择 前置点击操作想看,看过的会把推荐标记为「看过」(有点纳闷为什么会推荐看过的电影,推测可能是强化用户标记的成就感) 电影首页为你推荐(个性化推荐) 片单推荐(温情片/文艺片/法国电影)~ 运营编辑的类型推荐 电影推荐(海报+电影剧照+评分+推荐评论+推荐原因标签) 想看操作前置 推荐标签:喜欢XXX的也喜欢,中国大陆 温情 家庭,2016年度冷门佳片,伍迪艾伦导演,真实事件改编,2017年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评分最高的历史片 排行榜(从众心理) TOP250 分类TOP20 年度榜单(分类) 一周口碑榜 实时热门电影 后续想法 个性化推荐中口碑比较好的一个是豆瓣FM和后期的网易云音乐,一个是现在的头条(技术而已) 音乐和资讯的推荐相对电影更简单,因为电影的验证成本比较高(2个小时+可以观看),所以难度也更大 好的体验:想看电影在推荐里面发现挺有兴趣——很容易找到资源——看了之后发现真不错(豆瓣推荐的电影,这套流程非常长。

April 3, 2020 · lula

策略产品实例

目的地检索推荐策略 产品目标:帮助用户以最低成本完成目的地输入 需求理解:(对需求的预测)用户目的地受到什么影响:出发地,时间,历史行为,终点的输入词 衡量指标:推荐策略的召回率和准确率 公交路线推荐策略 产品目标:最低代价从出发地到达目的地 需求理解:最低代价怎么判断?出发时间(是否有时间诉求),目的地类型,用户历史行为(交通工具和价格倾向等) 衡量指标: 解决方案:给出所有可到达的路线集合——根据需求判断代价权重,给出候选路线的的排序——给出排序的依据(时长,步行距离,价格等数据) 网页搜索策略 产品目标:高效获取信息 衡量指标:搜索满足度 【语义理解】: 需求明确; 结构简单清晰的搜索词,通过切词处理即可进行后续检索 口语化的query:需要进行纠错/同义转换等语义处理 表达方式很复杂的query:需要进行更加unique的语义处理,如披星()月 需求明确,对答案有特殊需求; 除了统一的query变换外,需要将特定要求转换成搜索引擎可理解的特征 猪肉最新价格:资源时效性 XX电影资源:考虑资源的可用性 PPT素材:可用性&特定文件格式 需求不明确,需要对需求进行扩展和预测 欢乐颂:视频链接,剧情介绍,演员表,评论 电影名称:上映前预告片,上映时间,简介,在线购票,下线后的评论 每个query经过以上分类处理后,会统一解析为:需求类目/需求词/需求强度/待检索term/其他限定特征等内容,进行检索 衡量指标:每个query规则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各需求的准召 【排序】根据需求强度(命中需求的概率),结果质量(相关性,权威性,时效性,可用性)用户点击行为统一成排序指标,确定搜索结果的排序 【展现】 通用策略:将结果页中与query相关的信息提取为标题/摘要,进行飘红等处理帮助用户筛选信息 细化策略:不同需求不同展示策略 单一明确需求:天气,客服电话,直接将答案摘要前置 用户行为路径收敛:网易邮箱(登陆),欢乐颂(集数)歌曲(播放),缩短步骤 对于不同资源类型的结果,可以针对性优化摘要(视频,图片,新闻,地图) 内容推荐策略 产品目标:Kill Time 需求理解:基础特征/历史行为/实时特征等组成用户潜在需求 排序:根据需求预测和结果的各类特征综合排序,统一到CTR预估模型中 展现:为点击服务,同时避免标题党 网约车分派单策略0.0 几个利益体:乘客希望被最近的司机接单(等待时间最短);司机希望接到最挣钱的订单(接驾最短,距离最长,最不堵车) 边界值:乘客能接受的最长等待时间最长是X分钟,司机能接受的最远接驾距离是XKM 分析双方利益关系:都是希望撮合交易,但是矛盾点在于每个人都渴望最优质的匹配对象,而最优质的资源是稀缺的 阶段性目标:成交率最大(在乘客需求更稀缺时,更偏向于乘客) 方案: 网约车分派单策略1.0——以乘客为中心 阶段现状:需求比较低频稀疏,w单/天 乘客:叫到车就好;司机:对平台无依赖,有单就好 解决方案:以乘客为中心,由近到远播单;存在最大播单距离,保证司机体验 问题:订单密度增加后,多个订单无差别推给司机,司机A被推送多个订单,而司机B却没有订单 网约车分派单策略2.0——以司机为中心 阶段现状:需求密集,10w单/天 乘客:打到车;司机:希望更近更好的订单(市场上存在多个叫车平台) 解决方案:以司机为中心,当司机需要订单时,由远及近播单;存在最大播单距离,保证司机体验 问题:仅仅以距离作为条件派单很难将好订单筛选出来 网约车分派单策略2.n——以司机为中心的订单推荐系统 阶段现状:需求继续增加,>10w单每天 解决方案:引入订单长度,目的地特征,已被抢概率,取消概率,司机特征等因素升级为推荐系统 以司机为中心,当司机需要订单时,选取周围订单按照模型排序 问题:司乘存在明显分布不均,出现离所有司机很远无法播单的P1和离所有司机很近,被重复播单的P2 网约车分派单策略3.0——以平台为中心的订单撮合系统 阶段现状:需求继续密集,>100w单/天 解决方案:同时考虑区域内所有的乘客和司机,多种组合方式判定如何使得所有人的体验最佳(成交量最高) 迭代:指派系统,动态调价

April 2, 2020 · lula

策略产品方法论

三节课在二月份限免了一些课程,当时随手领取之后就忘了,结果还有两天课程结束时才想起来又开始看 课程导师是原来在百度/滴滴的产品,其实方法论很简单,但是课程内容有很多简化版的例子对于想要了解其他行业的策略还是很好的入门 因此就记录下自己悟到的内容,不再像之前记笔记那么详细。 什么是策略产品 策略产品可以和功能产品对比理解,策略和功能都是产品经理实现目标解决问题的手段。 策略产品是团队精细化分工衍生而来的 差异: 需求:功能产品面对的是一个人相对聚焦的需求;策略产品面对的是不同用户不同场景下的精细化需求 解决方案:功能产品收敛的解决方案,通过流程和原型来表达;策略产品解决方案是发散的,通过逻辑描述和效果示例表达产品实现效果。 跟进研发:功能产品更关注结果,效果验收;策略产品需要参与过程,多轮评估,与研发持续一起持续分析迭代。 上线后:功能产品更快达到理想态,完成此次产品需求;策略产品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循环,面对复杂限制条件进行权衡,不断逼近最优解。 策略产品的优势 更善于解决复杂问题:通常面对的是一群人的不同需求 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把需求影响因素拆解的非常清楚 较强的数据敏感度:善于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导进入新的产品循环 拥抱不确定性:持续在迭代的黑暗中寻找通路 策略方法论 定义理想态:以数字化的指标或其他明确标准来衡量 拆解未达成理想态的情况:将所有不到理想态的case抽样分析,并做统计分类,明确满足不好的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汇总问题,综合影响面、问题严重程度和解决成本确定优先级,作为接下来的项目计划 验证是否解决: 策略方法论:如何找到产品理想态 产品的理想态即给出的方案确实解决了用户的问题,理想态都是以阶段性的产品目标服务的。 简单产品:以「帮用户解决了问题」作为理想态,并找到单一的数据指标来衡量 复杂产品:难以通过单一指标来衡量最终效果,如搜索/推荐产品通常以平台当前能够给出的最佳产品方案作为理想态,评估搜索/推荐出的结果在所有候选集合中是否是最佳结果,用户行为指标作为发现问题的辅助手段。 策略方法论:如何拆解问题 确定调研目标→确定抽样对象→选择抽样方法→确定抽样数量→样本分析标注→整理汇总问题 抽样对象需要根据目标保证全面,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Case抽取有偏 分析标注:分析标注前有最初的预设,标注过程中会不断调整 整体汇总:需要合理的框架!!!抽象总结总分关系 策略方法论:优先级(ROI) 项目收益:待解决问题影响面 * 解决后体验提升程度 * 预期解决比例 项目成本:研发成本/上线周期 如何提升网约车叫车成功率? 理想态:用户发出需求后有司机应答,核心指标:成交率= 完单量/发单量 拆解未达到理想态原因: 流程梳理:乘客发单(乘客发单取消)——司机应答(司机无应答)——接驾(司机/乘客应答后取消)——司机乘客碰面 影响面分析:抽取1000个未成交Case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方案: 如何提高百度搜索结果的效果? 理想态:用户以最低成本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核心指标:哪些场景概下用户得到了满足? 搜索一次后用户通过结果摘要满足,没有其他行为 搜索后点击了一条满足需求的搜索结果,无后续行为 拆解未达到理想态原因: 随机抽取5000个用户搜索行为,人工分析其是否满足需求,其中1500个不满足的确定原因是什么 提出解决方案: 策略产品的工作流程 发现问题:用户反馈;系统监控;效果回归;阶段性调研 撰写需求发起项目 跟进开发评估 上线后效果回归 发现问题 定义理想态 抽样分析未达理想态的原因 对所有的问题进行归类统计,确定优化方向和项目优先级 策略产品发现问题的方法 用户反馈渠道:这个日常工作每天都在搜集分析。 问题:收集到的问题比较随机,很难反映产品现状的全局。虽然可能代表一类问题,但是问题的影响面和优先级比较难判断。 总结:每一个反馈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用户的情感表达,以敬畏心态深入分析每一个问题。 指标监控:监控指标/报警,这个日常主要是工程观测,问题发现从已有指标来的并不多 效果回归:在上次一次产品迭代后发现效果不达标或者发现新的问题时产生。 阶段性调研:针对产品现状的系统性调研,有效指导下阶段的工作。参考策略基础方法论 撰写需求发起项目 以逻辑描述和Case示例的方式描述待解决问题和解决后的效果期望 简单策略:直接给出规则(已有数据积累时,基于数据分析判断,如银行APP中断操作时,重新输入密码的时间间隔;从0到1时,参照竞品给出,如多次重复尝试竞品给出),开发成本较小 复杂策略:详细描述待解决问题/输入因素/输出效果/总结概述/示例Case 策略文档 从0到1的项目:更多描述理想态,在怎样的输入下要达成怎样的输出效果 策略迭代的项目:更多描述策略现状,待解决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理想的输出结果是什么 项目背景:为什么要启动这个项目? 项目目标:理想态OR考核指标是什么 需求概述:理解整个文档的需求框架 需求详述:所有产品细节是怎么的?触发条件/考虑因素/特殊情况/Case示例 (统计需求、监控需求:非通用,0到1的需求不需要,修复bug的需求不需要) 跟进开发评估 ...

April 1, 2020 · lula

🎬《婚姻生活》

婚姻生活 🌟🌟🌟🌟🌟 内心有碰撞的还是离开之后男主袒露的孤独感和女主失去自我的反思。刚刚整理完截图突然意识到也许这就是这个问题的两端,拥有自我的人只能独自面对孤独感,而失去自我的人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英格玛·伯格曼的大名很早就听说,却是第一次看他的电影。瑞典作者电影大师。 看的优酷的6集电视剧版本299分钟,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才看完,很喜欢这种密集型的对话电影。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夫妇的离婚过程,丈夫约翰是心理学教授,妻子玛丽安是离婚律师,大家眼中的模范夫妻,之后丈夫袒露自己出轨而离婚,玛丽安从崩溃到找到自我。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两个人的自我剖析和成长。 没想到5年婚姻合同期的这个想法是从这儿来的: 印象最深的是第四集约翰袒露出轨离开玛丽安一年之后回来谈到孤独和安全感,人总是在外部去寻找,但是孤独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 玛丽安在约翰离开后终于开始了思考自我,从小到大一直没有自己的主见,孤注一掷想要取悦他人,安全感是一个巨大的陷进,需要接受他人对于自己人格的侵蚀,而取悦他人的根本在于内疚感,女主袒露完自己后看向男主发现他已经睡着了。 进度条:4/52 ■■■■☐☐☐☐☐☐☐☐☐☐☐☐☐☐☐☐☐☐☐☐☐☐☐☐☐☐☐☐☐☐☐☐☐☐☐☐☐☐☐☐☐☐☐☐☐☐☐☐

January 30, 2020 · l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