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ing life》 &《Richard Linklater: Dream Is Destiny》

半梦半醒的人生 🌟🌟🌟🌟🌟 理查德·林克莱特:筑梦而生 🌟🌟🌟🌟 写完上一篇之后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电影,但是始终没有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欲望,自己想了一下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看电影的欲望,自己似乎逐渐失去了看电影的热情和好奇心,偶尔新片宣传或者出资源了找来看看,老片子也耐不下性子去仔细的看。二是没有表达的内容,因为给自己定的目标,所以在豆瓣上找了一些推荐来看,但是看完总有一种就这样啊,似乎很难产生碰撞和表达欲。最后的最后就是带着输出的目标看电影很多时候会很有压力,会在没有输出和碰撞或者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产生很大的焦虑而失去了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最近放假放松了,把之前下载的电影陆续找出来看,Waking Life 断断续续看的差点睡着了,就像一个视频的哲学入门课,大段的哲学对白讨论,只有少数能产生共鸣,关于对于电影表达的思考和语言的意义,专门找了一个剧本网站。 看完之后就想着把导演的纪录片也找来看看,没想到B站竟然有版权©️,一直因为他的电影似乎总是执着于时间所以觉得很特别,最喜欢的《爱在三部曲》相同的演员拍了18年,《少年时代》跟着小演员一起拍了12年。纪录片的第一个画面也说了“他的电影是关于时间的电影”。 半梦半醒的人生 Dream is Destiny 整部电影就是在讲主人公一直在做梦 叙述性对于电影的作用 电影是对于人而不是那个故事,最好的电影不一定有最好的剧本,最好的剧本不能拍出最好的电影,因为带有文学叙述的限制。此处@不喜欢写剧本的王家卫和林克莱特 三千年前的古希腊人和我们现在差不多,最近在看哲学入门书的时候也常有这种感觉,我们现在烦恼的事情古希腊人早已在集会探讨了 语言的意义和带来的精神交流 理查德·林克莱特:筑梦而生 Before Sunset 的拍摄其实本身并不是计划中的。 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技术和能力才能才能把想法表达出来 电影是一个平行世界为那些不喜欢现实世界的人,那些不知道如何穿着得体,做一个正常人的人而存在,电影世界其实是包围着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产业集中的地方工作是不是对的事情? PS 补充另外两个截图 生活多美好 企鹅公路 年度进度条:3/52 ■■■☐☐☐☐☐☐☐☐☐☐☐☐☐☐☐☐☐☐☐☐☐☐☐☐☐☐☐☐☐☐☐☐☐☐☐☐☐☐☐☐☐☐☐☐☐☐☐☐☐

January 22, 2020 · lula

🎬《Frances Ha (2012)》

上周在整理年度观影十佳的时候发现竟然很难凑齐10部,开始反思自己选片的标准问题以及好片自己的理解度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计划,不再盲目地去刷片儿,而是谨慎一点选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和书,同时看完之后也将转瞬即逝的感受尽量记录下来。 Frances Ha (2012) 豆瓣评分 8.4 个人评分 四星 观感 因为听了「反派影评」讲《婚姻故事》的外延环节,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Noah Baumbach在这部电影认识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并且后来离婚和她在一起了,而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竟然是《伯德小姐》的导演,也是很有才的集导演/编剧/演员一身的人。 故事很简单,合租的挚友离开女主之后,女主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工作生活感情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黑白的画面,大段的台词,基于地点和时间的场面转换,最开始很难带入进去,但是看到半小时之后很多场景太戳心了,那种独身一人身处城市中格格不入无所适从的共感太强了。被吐槽年龄大走路姿势女汉子,沉浸在自己对未来爱情的想象中,身边的朋友和认识的人一个个恋爱结婚而从自己的世界中离开,现实面前只能放弃舞蹈梦想去做管理员,继续笨拙地在这个城市活着。 电影最后一幕是女主在公寓的邮箱中塞入自己名字的纸条,仿佛在说终于安定下来了,但是经历了最开始挚友离开,到无力负担房租而回家,最后放弃舞蹈梦想(希望只是暂时)来赚钱从而负担起这个独居的房子。 本来想请喜欢的人吃饭,结果无法刷卡,只能尴尬着跑着去取钱,还要为3刀的手续费犹豫一下,实际上对方毫无兴趣。 贯穿全片被认为是undateable的女主 和女主最搭的木吉吐槽,坐在屏幕前的27岁女汉子感觉膝盖中枪 独自一人在巴黎的画面和BGM超级配 在纽约无家可归把东西都塞进储物柜的时候剩下的椅子,和自己一样格格不入 女主和闺蜜之前的调侃(PS 电影频道的中文翻译) 谈到什么是理想中的爱情,那种难以描述和周围人的尴尬真的是切身体会了

January 1, 2020 · lula

2019年终总结

在准备写下这篇总结的时候,想着要选一个2019年的个人年度关键词,「妥协」这个词就蹦出来了;一直挂在嘴边的理想主义幻灭,一边在现有的生活中苟且着。 工作 && 个人 如果统计一年各项活动的时间,工作应该是占比最大的吧。而独自一人在外,工作和生活似乎也难以分开。 从年初陆续开始的人员变动离职,换了一波领导完全不同的风格,对接的研发和组里的小伙伴基本都走了,而自己也从职场新人进化到看清一些背后的人际关系,而这也是我之前选择互联网这个行业想要逃避的东西。从看清形势到抱怨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也促使自己去思考更多未来规划。 回想18年也许自己只是幸运遇到合适的团队和老板,也许自己只是太单纯(蠢)没看到一直存在的波涛汹涌。认清现在所处的现实之后开始向外看发现似乎大公司都这样而且可能更严重,小公司风险更高,而打开App Store似乎都没有能让我兴奋的产品了。 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呢?不会大到改变世界那么理想主义,但是总想着做一些能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个「有意义」其实也就是符合价值观中的「价值感」。回头看现在经济寒冬下的互联网行业似乎已经和自己创造价值的理想渐行渐远。 所以这一年我都过的很拧巴,我知道过去的自己太理想化,但也不想成为所谓的现实主义其中的一员,甚至都想要不就彻底放弃,顺着父母的意愿回去吧。「无意义」总比拧巴着站在对立面要好一些,但是我又不甘心,看到现在我也还是拧巴的。 直到12月底这个尴尬的绩效考核季,我才想明白一些,发现渣男你就已经输了,认清现实之后及时止损而不是成为一个怨妇,继续向前还是要继续相信爱,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去自我,成长和生活最内核都是你一个人的事情。 家人 父母是挡在自己与死亡面前的一扇门,还在小学时的爷爷离世对当时的自己打击很大,也促使自己对死亡这件事开始理解,这么些年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纪录片,本以为已经能够成熟理性面对这件事情,但是越长大发现事情越复杂,自己也越脆弱。姥爷离世,老爸骨折,亲情的纽带在身上越绑越紧。18年觉得自己终于自由了可以过自己想要的人生,19年的我发现其实风筝的线一直在家里。 诊断书就是死亡倒计时, 最开始诊断起来的时候总天真的以为只要定期复诊手术切除就不会危及生命,但其实从诊断结果当时已经可以看到倒计时的时间表「五年存活率」, 亲人面前没办法说尽力了 从诊断完成开始面临了太多抉择,去什么医院,找什么医生,做什么检查,有人说有一种新的疗法和药要不要尝试,什么时候放弃治疗,什么时候回家,每一个选择都会成为回忆时侵蚀自己的入口。 陪着至亲一起面对未知的死亡 我最崩溃的两次:一次是在医院里为是否要花一大笔钱重新在大医院里治疗跟姥爷争吵,在候诊区哭到不行;一次就是春节的时候第一次姥爷没办法来我家串门仿佛看到倒计时滴答在想,自己在房间里哭到停不下来。所以上半年放弃治疗之后在县医院休息的时候,太懦弱的我都不敢回家面对,母亲事无巨细的照料让我自愧不如。 传统的孝顺 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天自己仿佛麻木的行尸走肉一样,胆小的自己第一晚守夜看着水晶棺里面的姥爷心里却没有一丝害怕,看着大人们处理着从早到晚的流程,像傻子一样听从着命令,永远不知道下一场是做什么,只是很担心妈妈和几个姨哭的身体受不了,最后才知道那些哭和嚎叫很多是为了让外人看到孝顺,基本没有睡觉的几天里空白的时间脑子里放电影一样恍过很多画面,唯一庆幸的是实习结束之后带他们来北京玩。 除此之外,老爸十一的时候骨折我在外面没立即回家拜托表哥帮忙照顾的的事情,导致家里所有亲戚说我不孝顺,回想当时的决定只是权衡了一下严重性和成本,虽然父母能理解但是也是有些冷酷无情,这种愧疚感和亲戚中孝顺的评价也将是持久的。 感情 19年在身边的人都开始订婚结婚生娃的时间里,我像一个傻瓜一样才有了一点开窍的感觉,从身边的人到相亲介绍还有自己主动被动的尝试,有很多新的体验~ 被人疼的感觉原来是这样 说起来有些可笑,母胎SOLO之前毫无经验,第一次被人喜欢,不管是尝试自己之前不会做的事情,还是两个人一起做任何想做的无意义的事情,甚至都没想到自己还会有那么柔软一面,不再逞强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去体面解决,有人陪伴带来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期待原来是这样。回想起来最打动的瞬间还是当时自己一个人去新疆飞机晚点凌晨落地的那句“有我在”,比所有的情话都要动人吧。 开始理解将就/门当户对的选择 自己向来很鄙视感情上的将就,并且一直秉着现代生活不需要为了降低生活风险搭伙过日子,我可以养活自己自由选择想要的生活。今年开始慢慢体会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生活」远不止简单的吃饱穿暖,更多是对抗漫长而虚无的人生,而将就/门当户对的最大优势也就是日常的陪伴,我以为自己丰富的「个人世界」在漫长人生面前脆弱地不堪一击。所以也就能理解将就/门当户对的选择,只是为了让生活更简单不拧巴一些吧。(其实也是和那些回老家的同学们也是在自己抗所有压力责任和父母的保护和侵入之间选择了后者一样) 没有所谓的缘分,只是天时地利人和 今年有很多次发出「人生就是Timing啊」的瞬间,从年初聊天的同事过年回趟家脱单了,到正午认识的笔友,开心的文字交流在错过一个下午的面基之后不了了之。其实就像《About Time》里面回到过去改变了妹妹第一次约会的时间点之后,那个你认为的命中注定的人就变成了陌生人一样。现在的年纪早就不再会用缘分来安慰自己,有时也会自嘲自己太单纯,道理其实从一开始就明白,世界就像是随机运动的分子一样,就是随机发生的事件而已,珍惜当下~ 舒服的呆在一起就行 都是大龄适婚青年,很多时候从一开始大家的意图都昭然若揭(所以有的时候为了避免误会异性都需要刻意保持距离),每一步的试探和回应在大家心里也都很明显,这也是公众号上一直写的“为什么现在男生/女生都不主动了”,所以其实和相亲(目的先行)很类似。这种情况下也就很少再有轰轰烈烈的各种仪式感,互相觉得还行就继续,能够舒服的呆在一起也就能过日子。 精神交流可遇不可求 日常聊天越来越无趣,总结了一下日常同事闲聊:八卦事件个人经历,朋友:感情生活(脱单/老公/孩子)&&吐槽工作不如意;如果有共同的爱好还能再进一步,但是被社会生活压榨的大家基本上也很难有可以称得上爱好的东西,最后才是更偏精神上的交流(没找到词来说明),在注意力涣散和思考匮乏的现实世界中,也许跟中彩票概率一样吧。 19年的经历和感悟让自己之前对另一半「聊得来」这一个唯一期待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却更难用语言去描述,只能列举出来像《爱在》里面的话唠对话和《最完美的离婚》里面光生聊到天亮的场景。看着相亲对象也逐渐明白自己在相亲市场中的价值,和现实中的尝试和拒绝体验让自己从之前调侃变成真的相信会“孤独终老”~ timeline 2019.03.30 第5次搬家终于有客厅拉 2019.04.09 第一次参加北京电影节看了5场 2019.04.27 第一次Livehouse体验,Isaac Gracie 2019.05.01 第一次去内蒙古看火山 2019.05.08 历时23天完成3000块的拼图 2019.08.24 第一次看演唱会——五月天现场超级棒 2019.09.26 第一次一个出远门自驾新疆 (20年一定好好记录,翻了票圈照片票根才凑到) 书影音 124部电影,23部综艺,39部剧集 年度十佳,剧集似乎比电影更出色 我的事情说来话长——冬天的治愈 凪的新生活——夏天的治愈 硅谷——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伦敦生活——I love you, It will pass Years and Years ——关于未来的预言 婚姻故事——爱在第四部 花样年华——经典就是经典 奇迹——到最后没有许下的愿望 人生果实——想要种满80种水果的院子 大象席地而坐——为了满洲里的那只大象 书标记的很多但是真正有共鸣收获的很少也就不总结了 ...

December 28, 2019 · lula

📖《被讨厌的勇气》自由就是不再寻求他人认可

December 15, 2019 · 1 min · 89 words · Me

新疆结伴游—旅行真人秀

9个陌生人一起14天新疆游经历,风景很美,人物关系也很复杂,感觉都可以在两辆车上分别装上摄像头,拍一季《花样青春》,凌晨2点投票表决要不要分开. D1(9.26)北京——乌鲁木齐 D2 (9.27)乌鲁木齐——奎屯——独子山大峡谷(景点)——独库公路起点——乔尔玛 D3 (9.28)乔尔玛——巴音布鲁克(景点) D4 (9.29)巴音布鲁克——库车大峡谷(景点)——独库公路终点——库尔勒 D5(9.30)库尔勒——那拉提草原 D6(10.1)那拉提——昭苏——夏特——昭苏(换车啦) D7(10.2) 昭苏——格登碑——八卦城——伊宁 D8(10.3) 伊宁——赛里木湖——奎屯 D9(10.4)奎屯——克拉玛依——五彩滩(景点)——布尔津 D10(10.5)布尔津-喀纳斯——白哈巴村 D11(10.6)白哈巴——喀纳斯湖——三湾徒步-布尔津——克拉玛依 D12(10.7)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吐鲁番 D13(10.8)吐鲁番——交河故城——千佛洞——吐鲁番博物馆——乌鲁木齐 D14(10.9)乌鲁木齐——天津——北京 组队出发 2018年一路向南(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23天毕业旅行结束后,全国最后想去的地方就只剩下新疆了,当时说着一起去的人也都因为工作各奔东西,很难约起来。 直到2019年十一之前一周想到没安排的自己可能又要在小房间里宅7天就觉得自己可能又要抑郁了,偶然在豆瓣上看到「新疆旅游组队」的小组,发现很多人组队自驾,联系了一个A还挺靠谱的,两男一女差一个女生,攻略都很详细人聊起来也很靠谱,但是最后买机票的瞬间自己一犹豫就被其他人补上了。 9人队伍 隔了几天后A告诉我另外一个人B在招人,经过各种沟通和纠结,再加上工作生活一直很压抑,所以就一冲动出了票,在我入群之后群主又拉到2个人,其中一个因为感冒退出,最终9个人约定了26号乌鲁木齐集合。 简单介绍一下每个人(虽然有些贴标签嫌疑,为了后面叙述方便还是直接简称) 领队B,经常走户外线路 领队B的女朋友 领队B的姐姐(三个人的关系我是行程中第三天才知道) 82年老男人,和B之前一起走过阿里环线,全程最固执的人 福州小牙医,第一次出远门自驾 武汉社会女,社会人最后和82年老男人一起去了喀什玩 北京gay,互联网设计师拍照超美 神秘男,一个人坐火车毫无目的来新疆玩,全程不知道个人信息 我,年龄最小最操心的人 因为行程一直没确定大部分人都只买了去的机票,回程都说看具体行程来定。 入群之后就开始了纠结,在我的催促下定了两辆车买了保险就出发了 D1(9.26)北京——乌鲁木齐 周四下午从公司出发去石家庄的高铁上看到了很美的夕阳,虽然内心里面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又充满了期待,突然意识自己所谓喜欢旅行似乎每次都是喜欢逃离的这个动作。 最后晚点了2个小时,凌晨2点落地,见到了第一个伙伴:福州小牙医,发现经历很像也是第一次组队没有成功后来被捡,也很担忧毫无计划的开始,后来实在太晚了就洗洗睡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几点出发。。。) D2 (9.27)乌鲁木齐——奎屯——独子山大峡谷(景点)——独库公路起点——乔尔玛 【风景】 从市区离开到独库公路起点,广阔的风景逐渐展开,去了大峡谷看了冰川地貌,很奇特但是拍不出来所以也就没有放照片了,第一晚走到一个只有三个宾馆的小县城,300一间房也就住了,这也是第一次发现睡袋实在太有用了,在条件不好的宾馆直接睡也不会冷。 【人物】 早上82年老男人带着武汉社会女过来接我和福州小牙医,其余的人在另外一个车上,汇合之后大家才开始第一次商量行程。 其实新疆环线就只有两种走法,顺时针先去北边的喀纳斯,然后走南边的独库公路,或者反向。喀纳斯因为热门而且我们没有提前定住宿,十一期间天气很冷所以担心没有住的地方,独库公路经常临时封路不能走。 所以一大早我们就打电话给交通台确认独库可以走,所以大家一商量就准备先走独库,这也是后面所有问题的起点,其实有人是不同意这个路线的,走到中途问题开始爆发。 晚上差点没有房间所以触发大家想要讨论一下每天的计划和目的地,结果讨论了一会只剩下我和领队对着地图算距离和时间,其他人都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生气但是也没办法,除了领队其实大家对线路和经过的城市毫无认知,包括我自己,所以最后也没有确定好每一天的计划。 D3 (9.28)乔尔玛——巴音布鲁克(景点) 【风景】 早上触发因为在村里所以就开始起雾,经过的风景都特别美,下午3点左右就到了第一个景点,九曲十八弯,全程最坑的景点,就是地理书上看到很多的河流地貌类型,新疆的景点基本上都有一个问题:把入口放在离景区超级远的地方以收区间车费用,所以我们买了门票花了一个小时才到景点,结果进去发现还有一个短程小车的票,很愤怒但是还是买了。 【人物】 沿途的风景很美,车上的时间很长,大家开始聊天,发现82年老男人的企图其实就是撩妹,而且一些言论很不喜欢所以就戴着耳机看风景了,另外两个妹子倒是一直在接话,特别是福州小牙医,第一次看到这么广阔的风景,一直用着台湾腔感叹“超美的!” 其实这一天我们这个车就打算可以到库车了,上午出发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另外一个车点火出现了问题,所以耽搁了很长时间,所以两队拉开的距离很远,我们很早到了巴音布鲁克,晚上在酒店里面吃了火锅等其他人到达,另外一个车到了之后也不开心。 然后晚上开始了第二次开会,因为两个车不一致,我们车认为他们车有问题耽搁了就应该要抓点紧赶上我们而不是继续在路上玩,而他们认为我们太着急了,仗着又好车就跑的很快没有团队意识(这个当时大家都没有说出来,后来才聊到)。大家表达出来的就是没有每日的目的地行程,两个车不一致导致互相沟通不畅,然后达成一致说第二天要速度一致。 当晚住宿很便宜,武汉妹子单独住了一间 D4 (9.29)巴音布鲁克——库车大峡谷(景点)——独库公路终点——库尔勒 【风景】 超喜欢今天看了两种不同的地貌,红色的峡谷太震撼了,进去之间热的不行,走到深处寒气逼人,中午饭没吃呆了两个小时太美了,下午傍晚在独库的终点看到了露天的风蚀地貌。 【人物】 昨天的问题在今天也没有解决,库车峡谷等了近两个小时,而他们也迁就了我们午饭没吃,一直饿到很晚才吃到午饭,然后将近12点才到大家精疲力尽也没时间讨论,我跟福州小牙医都不想和他们说话自己找了一个烧烤摊打包了一点串串。 D5(9.30)库尔勒——那拉提草原 【风景】 今天基本上全程都在赶路,没什么风景,但是翻越一座山的时候出现了下雪,异常天气超级奇特,晚上到了那拉提草原,因为下雨所以没有进去,但是跟着北京gay一起走到了一个废弃的公园,下过雨之后的云和雪山太美了。 【人物】 早上出发的时候我们计划这次直接到伊宁,所以到那拉提下了很大的雨我们就飞速前进,后车全程都在停下来玩,所以时间差再次拉大,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在饭馆以为他们很快到所以点了很多菜,结果他们到的时候我们都吃完了,终于爆发了,就是两辆车的司机不同步的问题,北京gay很生气觉得一天都在开车,什么也没玩还在吵架浪费时间,所以就留下了领队和82年老男人一起商量,带着我们趁着最后的时间瞎逛了一下。 这也是第一次上另外一辆车,跟着他一起淋着小雨,偷偷翻栅栏进了一个废弃公园,很诡异也很有趣,完全抛弃之前怕淋雨怕被抓的自己,这次下定决心要换车了。 ...

December 14, 2019 · lula

📖《Jusitce:What''s the right things to do》

从前段时间更新的新一季奇葩说,到最近顺风车上线之后的女权讨论,还有HK青年争取的自由,社会议题每天都有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然后到最后讨论似乎都演变成无法说服之后的不理解和谩骂。 自己一直挺喜欢这类的讨论,对于不同的观点也很好奇背后的逻辑,很多时候会一边讨论一反思自己长久以来的想法,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也是非常多的实际案例,并且从正方反方不同的角度互相反驳彼此,看起来非常过瘾,特别是对其中自己之前持有的「自由至上主义」的观点的问题的思考。 另外算是政治哲学的入门课,康德亚里士多德还有罗尔斯这些之前觉得很深奥的哲学家的论点也初窥一二想要找来继续学习一下。 PS: 大学开始看的公正课一直没看完,还是书的信息密度更高,经过组合抽象之后能够更加系统的了解讲述的逻辑,同时理论型知识也需要停下来反复思考,而视频往往会使人错过那些闪光的时刻。文字笔记做了很多原文摘录,主要还是因为很多很新的内容很想记录下来,以后时看时新。 从行动领域向理性王国之间来回思考的过程中发生的思想上的转变,就是道德反思。道德反思很难通过一个人自我反省获得,而需要公民互相理性讨论。 三种公正进路各有自己的逻辑和问题: 第一种认为公正意味着使功利或福利最大化—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第二种认为公正意味着尊重人们选择的自由—或者是人们在自由市场中所做出的实际选择(如自由至上主义者们的观点),或者是人们在平等的原初状态中,所可能做出的假想的选择(如平等主义者的观点)。 第三种进路认为,公正涉及培养德性和推理共同善。 何谓自由:只要我的行为被生物性所决定,或被社会性所规范,那它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根据康德的思想,自由地行动就是自律地行动,自律地行动就是根据我给自己所立的法则而行动—而不是听从于本性或社会传统的指令。这一点算是看的时候对现在的自己最大的触动吧,自律的自由 努力也有可能是一种有利的、培养的产物。大部分都是我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结构决定的。我们越多地将自己的成功看做自己的行为结果,那么我们就越少地感觉到自己对那些落后者所负有的责任。 第一章 做正当之事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收入与财富、义务与权利、权力与机会、公共职务与荣誉等等。一个公正的社会以正当的方式分配这些物品,它给予每个人以应得的东西。然而当我们追问什么样的人应得什么样的东西以及为何如此时,便产生了一些棘手的问题。 其实,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了。当我们仔细考虑价格欺诈的对与错、关于紫心勋章的不同主张以及政府救助时,我们已经鉴别了三种分配物品的方式:福利、自由和德性。每一种理念都意味着一种不同的考量公正的方式。本书探索了这三种思考公正的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福利——功利主义 自由——自由市场主义 德性——文化保守主义和宗教右派 道德推理 在我们试图评价这些公正理论之前,有必要先询问哲学论证如何能够展开—尤其是在像道德和政治哲学这样争辩如此激烈的领域。它们经常开始于具体的情境。正如我们在有关价格欺诈、紫心勋章以及政府救助的讨论中所看到的,道德和政治的观点体现于分歧之中。这些分歧通常产生于公共领域中的不同党派或不同主张的倡导者之中;而有些时候分歧存在于作为个体的我们的内心,存在于当我们发现自己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道德问题时无所适从和自相矛盾的时候。 然而,我们怎么能从那些在具体情境所作的判断中,精确地推理出我们认为应当适用于各种情境的公正原则呢?简言之,道德推理以何种形式存在? 为了探讨道德推理是如何进行的,让我们转向两种情境—一个是哲学家们讨论较多的假想的故事,另一个是让人感到极其痛苦的、关于道德困境的真实故事。 道德困境:某些道德困境源于相互冲突的道德原则。例如,一种在失控电车故事中起作用的原则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而另一种原则则认为,即使有一个很好的理由,杀害一个无辜的人也是不对的。 另一些道德困境则源于我们不确定事情将如何展开。像失控电车这样的假设的故事,排除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选择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这类故事不能完美地指导现实行为,不过这也使得这些故事成为对道德分析有用的方法。通过悬置偶然性—例如,“如果那些工人看到了那辆失控电车并及时地跳开了呢?”—那些假想的案例有助于我们剥离出重要的道德原则,并检验它们的力量。 道德反思 民主社会中的生活充斥着关于对与错、公正与不公正的争论。有些人拥护堕胎合法化,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堕胎是一种谋杀;有些人认为公平需要向富人征税以帮助穷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将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赚来的钱拿走是不公平的;有些人支持大学录取中的反歧视行动,以纠正以往的错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对那些按成绩应当能被录取的人而言,是一种不公平的矫枉过正的歧视;有些人反对严刑逼供恐怖主义嫌疑分子,认为这是一种与自由社会不相称的道德的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阻止恐怖主义袭击的迫不得已的手段。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通过这些相互对立的关于公正和不公正、平等和不平等、个人权利和共同利益的争论,进行独立的思考呢?本书将试图解答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问题开始:当人们面对一个棘手的道德问题时,道德反思是如何自然地产生的? 首先,我们对一件应该做的事—比如,将电车拐向岔道—怀有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然后,我们会开始思考那些支持自己信念的理由,并找出它们所依据的原则:“牺牲一个人的生命而避免更多人死亡是更好的。”接着,当我们遇到一种能证明这种原则是不对的情形时,我们便迷惑了。“我以前认为,尽可能多地挽救生命总是正确的,而现在将那个人推落桥下(或杀害那些手无寸铁的牧羊人)似乎又是不对的。”我们感觉到源自于这种困惑的压力,并想要把它弄明白。这便是导向哲学的本能。 当遇到这种张力时,我们可能调整我们对何谓正当之为的判断,或重新考虑我们最开始拥护的那个原则。当遇到新的情形时,我们在自己的各种判断和原则之间左思右想,用一个来修正另一个。在这种从行动领域向理性王国之间来回思考的过程中发生的思想上的转变,就是道德反思。 这种观念将道德争论看成我们对各种特殊情况的判断和我们通过思考所信奉的原则之间的互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对话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然而,尽管传统深远,它仍然受到以下的挑战: 如果道德反思就在于在我们的判断和所认同的原则之间找到一个合宜点,那么,这种反思又如何把我们带向公正和道德真理呢?即使我们终其一生都能成功地将我们的道德直觉和有原则的信念整合在一起,我们又能有多大的信心能说这种结果不过是一系列自圆其说的偏见呢? 答案在于,**道德反思并不是个体的追求,而是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个对话者—一个朋友、一个邻居、一个同志或一个公民同胞。当我们与自己争论时,这个对话者可以是想象的而非真实的。然而,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内省而得出公正的意义以及最佳的生活方式。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苏格拉底将普通公民比作一群被囚禁在洞穴里的囚犯。他们所见到的所有景象都是墙上的影子,是他们永远不能理解的事物的投影。在这里,只有哲学家能够从洞穴中走出,来到阳光之下,从而见到事物的真相。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把哲学家再次诱骗至他们所生活的黑暗之中,那么由于哲学家看到了太阳,因而只有他才适合统治那些穴居者。 柏拉图的意思是:要想抓住公正的含义以及良善生活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偏见和日常生活的惯例。我认为他是对的,可并非完全正确。穴居者们的要求应当得到满足。如果道德反思是一种对话—如果它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的判断和影响这些判断的原则之间左右权衡的话—它就需要各种观点和信念作为基础和材料,而无论它们多么片面和原始。一种与墙上影子毫不相关的哲学,只能催生出一种贫瘠的乌托邦。 政治反思 当道德反思转变成政治反思时,当它询问应当用什么样的法律来管理我们的集体生活时,它就需要参与到城市的骚动中,参与那些使公众心烦意乱的各种争论和事件。政府救助、价格欺诈、收入不平等、反歧视行动、服兵役以及同性婚姻的讨论,都是政治哲学探讨的内容。它们促使我们不仅在家庭和朋友面前,也在我们国家的那些高要求的公民面前,阐述并维护我们的道德观和政治信念。 更为苛刻的还是政治哲学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们都以一些激进的、令人惊讶的方式来思考那些使公民生活富有生气的观念—公正与权利,义务与同意,荣誉与德性,道德与法律。亚里士多德、伊曼纽尔·康德、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以及约翰·罗尔斯都是这样的人物。但在本书中,他们的出场却并不是按时间先后排序的。本书并非一本观念史,而是进行道德和政治反思的旅程,其目的并非在于向人们展示在政治思想史中谁影响了谁,而在于促使读者将自己关于公正的观念付诸批判性的检验,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这些想法来自何处。 Case1 自然灾害中商家哄抬物价的行为是否正当(反价格欺诈法是否合理) 正方: 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自由市场的情形。在正常的自由市场情形中,有意愿的购买者自行选择进入市场,并遇到有意愿的销售者,此时的价格依据供求关系而定。而在紧急状况中,被迫的购买者并没有自由。他们是被迫购买安全的居所之类的必需品的 首先,他们认为,社会整体福利并不是由在困难时期索要过高价格而真正地达到的。即使高价能够促进更多的商品供应,这一益处也会被高价给那些无法支付得起的人们所带来的负担抵消。对于富人而言,在暴风雨中为一加仑的汽油或一个汽车旅馆的房间而支付过高价格,可能只是一件讨厌的事情;然而对那些收入微薄的人来说,这样的价格却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难,这可能导致他们滞留于危险地带而不能逃离到安全的地方。反价格欺诈法的支持者们认为,任何关于总体福利的估量,都必须考虑到那些在紧急状况中可能由于价格过高而买不起基本必需品的人们所遭受的痛苦与磨难。 其次,反价格欺诈法的拥护者们坚持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自由市场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正如克里斯特所指出的:“被迫的购买者们并没有自由。他们是被迫购买安全的居所之类的必需品。”如果你与家人正在逃离一场飓风,那么你为汽油或居所支付过高的价格,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自由交换,它接近于敲诈。因此,为了判断反价格欺诈法是否正当,我们需要评估这些关于福利和自由的不同说法。 反价格欺诈法实际上是从道德上反对「贪婪」这一种恶 反方: 价格应该由供求决定,价格暴涨有利于刺激别处的供应商提供继续物品,可以加快重建工作。 有些人—包括那些支持反价格欺诈法的人们—发现德性的论证令人感到尴尬,原因是:它似乎比那些诉诸福利与自由的论证更倾向于主观批判。质疑一项政策是否会加速经济恢复或刺激经济增长,不应涉及对人们的喜好加以评判。它假设人人都喜欢更多的收入,而且它并不对人们如何消费加以评判。同样,质疑人们在被迫的情况下是否能真正地自由选择,也并不需要对他们的选择加以评价。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的。 Case2 能给PTSD的老兵发紫心勋章吗? 反方:PTSD在军事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软弱,无法和肉体受伤看作相同 正方:心理创伤和身体创伤一样都是为国家做的牺牲 Case3 电车难题 假设你是一辆有轨电车的司机,电车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沿着轨道疾驰而来。在前方,你看见五个工人手持工具站在轨道上。你试着停下来,可是你不能,因为刹车失灵了。你感到无比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冲向这五个工人的话,他们将全部被撞死。(我们先假定你是知道这一点的。) 突然,你注意到右边有一条岔道,那条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不过只有一个。你意识到,你可以将有轨电车拐向那条岔道,撞死这个工人,而挽救那五个工人。你拐吗? 这一次,你不是司机,而是一个旁观者,站在桥上俯视着轨道。(这次旁边没有岔道)轨道的那一头开来了一辆电车,而在轨道的这一头则有五个工人。刹车又一次失灵了,电车即将冲向那五个工人。你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避免这场灾难—可是突然你发现,你身旁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人。你可以将他推下桥,落入轨道,从而挡住疾驰而来的电车。他可能会被撞死,但是那五个工人却将获救。(你考虑过自己跳下轨道,可你意识到自己太小了,无法挡住电车。将那个魁梧大汉推落到轨道上是否为正当之举呢? 很多人两次的选择会不同,为什么呢? 你可能仅仅是因为胆小脆弱—一种你应当克服的犹豫—而不情愿将那个人推落桥下。用自己的双手将一个人推向死亡看起来确实比转动电车的方向盘更加残忍,然而,做正当的事情并不总是轻而易举。 我们可以对这个假设稍作改变,以检验一下这一观念。假设作为旁观者的你,可以不伸手推就能使身旁的大个子掉进轨道;假设他正站在一个活板门上,你可以通过一个方向盘而打开这个活板门。不伸手推,便有同样的结果。这是否使得这成为正当之举呢?或者,这是否仍然比作为有轨电车司机的你拐向岔道在道德上更为恶劣呢? 第二章 功利主义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和法律改革者,创立了功利主义学说。其主要观点很简单,并对人具有直觉上的吸引力: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对边沁而言,正当的行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他所说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够产生快乐或幸福,并阻止痛苦或苦难的东西。 反驳一:个体权利 许多人认为,功利主义最明显的缺陷在于,它没有尊重个体权利。由于仅仅考虑满意度的总和,它可能恣意践踏个体公民。虽然对于功利主义者而言,个体也重要,但只有在每个人的偏好与他人的偏好统计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如此。然而,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自始至终坚持功利主义的逻辑,就有可能纵容许多无视人类基本尊严的行为。 ...

November 24, 2019 · lula

有趣的博客和文字(持更ing)

很早开始就 博客 🔗 ❤️ liaoyuqin 很可爱的94年妹子,最开始是从利器访谈中找到的,访谈最后一个问题:推荐一件生活中的利器给大家,回答是三观相合的可爱男朋友。 joway 很复古设计的网站 byvoid 谷歌日本员工,游记写的很不错 土木坛子 知名中文博客 程心诚意 文字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随望淡思 记录了17年生活的博客 落园 专注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 谢益辉 生活博主 王垠的个人主页 语言方面专家,思路开阔 陈大猫 Time within time 摄影师 一稿计划 设计师 战国册 历史题材 1900 写了10年的博客 网站 今日热榜 http://aprilzero.com/zero/ 很酷的一个产品 产品功能 https://coolshell.cn/,网站右上角的「high一下」,点击之后会播放音乐,同时文字标题会开始抖动,感觉场景可能是大家看博客文字有点累的时候可以振奋一下。 https://coolshell.cn/,每篇文章最后有「XX人打分,平均分XX」感觉比阅读时间多少之类的好很多,加上多少人阅读过其实都是给用户在阅读前以是否继续读下去的参考。 Pingback插件,自动在文章中更新引用过这篇文章的内容

November 15, 2019 · lula

📖《亲爱的三毛》

昨晚拒绝完团建和聚餐之后,独自一人回家地铁路上看到豆瓣的这个话题「你是如何克服人生的无意义感的?」中第一篇文章推荐的三毛的一封回信,回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在ONE APP上的一个回信,也是说一个人生活的建议就是不要保持只有“一个人”的状态,哪怕养盆绿植,也要去考虑去给它浇水。 找来这本书看,收录了她在报刊上和读者的书信交流内容,一直持续到90年,30年前的文字还是这么有温度。和正午信箱有些类似,来信大部分都是生活的苦闷孤独迷茫,30年前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呢,回信也看到了正午编辑的无奈,但是还是看到她一直在鼓励读者去热爱生活,虽然91年就自杀了。 亲爱的三毛 三毛 6个笔记 三毛女士: 我今年廿九岁,未婚,是一家报关行最低层的办事员,常常在我下班以后,回到租来的斗室里,面对物质和精神都相当贫乏的人生,觉得活着的价值,十分……对不起,我黯淡的心情,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我很自卑,请你告诉我,生命最终的目的何在? 以我如此卑微的人(我的容貌太平凡了),工作能力也有限,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也从来没有异性对我感兴趣。 我真羡慕你,恨不得能够活得像你,可惜我不能,请你多写书给我看,丰富我的生命,不然,真不知活着还有什么快乐?敬祝春安能力有限这许多不正确的定义来形容自己。 —— 一个不快乐的女孩上 不快乐的女孩: 从你短短的自我介绍中,看来十分惊心,二十九岁正当年轻,居然一连串地用了——最低层、贫乏、黯淡、自卑、平凡、卑微、 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也反复思索过许多次,生命的意义和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很简单的一个,那便是“寻求真正的自由”,然后享受生命。 不快乐的女孩,你的心灵并不自由,对不对?当然,我也没有做到绝对的超越,可是如你信中所写的那些字句,我已不再用在自己身上了,虽然我们比较起来是差不多的。 如果我是你,第一步要做的事是加重对自我的期许与看重,将信中那一串又一串自卑的字句从生命中一把扫除,再也不轻看自己。 你有一个正当的职业,租得起一间房间,容貌不差,懂得在上下班之余更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这都是很优美的事情,为何觉得自己卑微呢?你觉得卑微是因为没有用自己的主观眼在观看自己,而用了社会一般的功利主义的眼光,这是十分遗憾的。 一个不欣赏自己的人,是难以快乐的。 当然,由你的来信中,很容易想见你部分的心情,你表达的能力并不弱,由你的文字中,明明白白可以看见一个都市单身女子对于生命的无可奈何与悲哀,这种无可奈何,并不浮浅,是值得看重的。 很实际地来说,不谈空幻的方法,如果我住在你所谓的“斗室”里,如果是我,第一件会做的事情,就是布置我的房间。我会将房间粉刷成明朗的白色,给自己在窗上做上一幅美丽的窗帘,我在床头放一个普通的小收音机,在墙角做一个书架,给灯泡换一个温暖而温馨的灯罩,然后,我要去花市,仔细地挑几盆看了悦目的盆景,放在我的窗口。如果仍有余钱,我会去买几张名画的复制品——海报似的那种,将它挂在墙上……这么弄一下,以我的估价,是不会超过四千台币的,当然除了那架收音机之外,一切自己动手做,就省去了工匠费用,而且生活会有趣得多。 房间布置得美丽,是享受生命改变心情的第一步,在我来说,它不再是斗室了。然后,当我发薪水的时候——如果我是你,我要给自己用极少的钱,去买一件美丽又实用的衣服。如果我觉得心情不够开朗,我很可能去一家美发店,花一百台币修剪一下终年不变的发型,换一个样子,给自己耳目一新的快乐。我会在又发薪水的下一个月,为自己挑几样淡色的化妆品,或者再买一双新鞋。当然,薪水仍然是每个月会领的,下班后也有四五小时的空闲,那时候,我可能去青年会报名学学语文、插花或者其他感兴趣的课程,不要有压力地每周夜间上两次课,是改换环境又充实自己的另一个方式。 你看,如果我是你,我慢慢地在变了。 我去上上课,也许可能交到一些朋友,我的小房间既然那么美丽,那么也许偶尔可以请朋友来坐坐,谈谈各自的生活和梦想。 慢慢地,我不再那么自卑了,我勇于接触善良而有品德的人群(这种人在社会上仍有许多许多),我会发觉,原来大家都很平凡——可是优美,正如自己一样。我更会发觉,原来一个美丽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金钱便可以达到。我也不再计较异性对我感不感兴趣,因为我自己的生活一点一点地丰富起来,自得其乐都来不及,还想那么多吗? 如果我是你,我会不再等三毛出新书,我自己写札记,写给自己欣赏,我慢慢地会发觉,我自己写的东西也有风格和趣味,我真是一个可爱的女人。 不快乐的女孩子,**请你要行动呀!不要依赖他人给你快乐。**你先去将房间布置起来,勉强自己去做,会发觉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而且,兴趣是可以寻求的,东试试西试试,只要心中认定喜欢的,便去培养它,成为下班之后的消遣。 可是,我仍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快乐,是帮助他人,而不只是在自我的世界里享受——当然,享受自我的生命也是很 重要的。你先将自己假想为他人,帮助自己建立起信心,下决心改变一下目前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弄得活泼起来,不要任凭生命再做赔本的流逝和伤感,起码你得试一下,尽力地去试一下,好不好? 享受生命的方法很多很多,问题是你一定要有行动,空想是不行的。下次给我写信的时候,署名快乐的女孩,将那个“不”字删掉了好吗? 你的朋友 三毛上 ◆ 自爱而不自怜 许多时候,我的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太多的“不得已”没法冲破,太多的兴趣和追求,因为时间不够用,而不得不割舍。事实上,我十分安然于一本好书、一个长夜和一杯热茶的宁静生活。 ◆ 写作不难 你才十六岁,来信一句也不抱怨人生,只说喜欢写作,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因为我所收到的来信,大半是“人在福中不知福”的怨叹信,看了很使人灰心。 ◆ 亲爱的三毛 在过去十数年来,收到上万封陌生朋友的来信,拆来拆去,只见一个个善良但是十分寂寞的灵魂。包括我自己在内,孤寂好似成了一种传染病,久了,也会习惯。偶尔,有另一个人,给了我一些亲切的友爱,内心被激起的震动,方才又提醒了我:“其实有谁耐得住寂寞呢,不过无可奈何而已。”当然,我的要求也并不那么多,多到不去承担自己。

November 9, 2019 · lula

📖《贾樟柯电影手记》

最近看的几本How-TO的书导致完全失去了表达欲,昨晚在「微信读书」上把这两本很快的翻完了,有些话还挺有感触的,之前看他的电影总觉得太多情绪化的内容,没想到文字却是另一种风格。因为是从96年到现在各种发表的文字和对谈整理出来的,所以也就没有那种做完事情之后往回看写出来的文字的马后炮气味。 PS 微信读书的笔记导出功能非常友好,没有乱七八糟的适配,直接复制到剪贴板就好,非常舒适。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贾樟柯著 万佳欢编 6个笔记 ◆ 序言 贾樟柯,和他们不一样的动物——陈丹青 我记得贾樟柯在一部电影的花絮中接受采访,他说,他在荒败的小县城混时,有很多机会沦落,变成坏孩子,毁了自己。这是诚实的自白。我在知青岁月中也有太多机会沦丧,破罐子破摔。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2008年11月23日于北大百年讲堂 忠实自己感觉,按照自己标准维持日常生活,一步一步救自己。 ◆ 假科长的《站台》你买了吗? 刚开始时觉得自己非常厉害,你看我多坚持,我追求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当我年纪更大一点时我突然发现,其实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 所有的选择都有后果,只要去承担就好。 ◆ 听说电影的春天就要到了 跟过去所不同的是,今天连电影工作者之外的人也开始知道电影审查制度的问题。报纸上讨论电影的分级制度,为什么改变一个人所共知的不合理的体制会有如此之难,它已经危害到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和我们的文化。现在我们可以大声讨论这个问题了,或许就是进步。 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话筒里听来的春天。 这是03年的文字,现在是19年还是各种「不可抗力」 ◆ 大片中弥漫细菌破坏社会价值(对谈) 大片的制造者们始终强调观众的选择、市场的选择。但问题是,市场的选择背后是行政权力。至于观众的选择,其实观众是非常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所影响的。有多少观众真正具有独立判断?我觉得文化的作用就是带给大众一种思考的习惯,从而使这个国家人们的内心构成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和很多产品的逻辑也类似,“这是人的本性啊,我不占用他们的时间其他的产品也会,或者他们自己也会浪费时间”,但是总有一点理想主义能带来一些正面作用。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贾樟柯 11个笔记 ◆ 胡同里的文艺青年 周末,我会去美院找老乡看画,从校尉胡同出来走两步,就是美院画廊,再往前走,就是中国美术馆,晚上还可以去人艺看话剧,实在没事干就去旁边的中国书店翻翻古书。那些城里的艺术机构不是孤立的,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艺术青年在胡同里东窜西跑,而杂居的大院和艺术殿堂相安无事,浑然一体,不分你我。 五环外995的生活去趟电影资料馆都要花费大量热情值 ◆ 校长的话 电影对我的吸引力,还有它提供给我们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我需要那种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也喜欢和不同工作人员在一起集体劳动。电影让我有机会去到陌生之地,去拍摄风雨雷电,去凝望山川大地。电影帮助我保留了与人交流的热情,也帮助我保持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就像现在,我好奇你们是谁?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电影? ◆ 2015 山河故人 用文字描绘电影的美感,非常考验评论者的素养。符号化的盖棺定论和掉书袋的考证类比都相对容易。导演的工作是将“词穷”的部分拍摄为影像,好的评论是将影像的意蕴还原于文字。 写给木卫二的序,突然想到可以回复之前被问到的问题,电影相对于书(图像相对于文字)是不是只是扩展了表达途径,同时限制了人在读书时候的想象力,其实就是图像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表达这种「词穷」的状态,也是很多时候看完电影有感受但是很难还原成文字的一个代表。 ◆ 他们比贾樟柯更孤独——许知远对谈 (许知远)他对我个人影响甚深。他以自己成长的山西小城为背景的三部曲,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生活的重要性,那些熟视无睹的日常也有着动人与感伤。 成为朋友后,我多少有些意外地发现,他的谈话与书写能力甚至比镜头语言更有力量,艺术家的敏感与知识分子式的分析在其中高度融合。 (贾章柯)好多人跟我说,没想到你文章写得挺好,我说我那个年代写得比我好的多得是。 这也是看这本书最惊喜的一面,之前看电影觉得好多时候很意象化,没想到导演的文字这么坦诚。 他考了三年才上了电影学院,毕业后用一种再小众不过的独立电影人的视角切入社会。而我入读北大,未毕业就加入了一份主流商业报纸。我们都有志于描绘变化的中国。 这也像是对人生的某种嘲讽,他诚实地带着他的县城经验,从容进入了世界,而我一开始就想象着世界经验,却发现自己找不到落脚点。 很有意思的一个角度,脑子里很容易展现出来许知远那种知识分子忧郁的眼神。 我刚拍电影的时候觉得特别有激情,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现在我觉得世界改变得太慢了,二十年算三代人,三代人过去了,思维模式没有任何变化 创作者要面对一个现实,就是最终这些作品是怎样有效作用于大众的,因为创作者都要思考个人和大众的关系。你的倾诉对象是大众,那么大众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它可能会提供一个新的讲述故事、拍电影的灵感,来和大众社会交流、互动。 产品有些类似,埋着头去做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功能产品毫无意义,所以还是要去看当下的人的变化和状态,虽然很多时候会让人失望。 许知远 你接触电影这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世界上也呈现出戏剧化的变化。你怎么看待中国崛起带来的变化? 贾樟柯 我最初感受到的就是年轻一代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这里面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还是灵魂独立,大部分这样的孩子,它们的思维模式还是国家的思维模式,忽略了人本的东西。当经济总量让他们激动、沸腾的时候,它们完全无视别的。因为他不是个人主义者,是国家主义者。 最近这种感觉越发明显了,这也是我在和身边的人讨论时越发明显的感觉到的,大家开口闭口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了整体经济效益,大众群体都是这样,键盘侠都很蠢,但是深入去聊个人,对这其中的每个人每个少数群体的时候,最后就会变成总是要有牺牲品。

November 9, 2019 · lula

Google Map 从0到1的过程

Never Lost Again The Google Mapping Revolution That Sparked New Industries and Augmented Our Reality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也是看到公众号中有一篇拆书的文章,当时只有英文版,之后出了中文版就果断买回来看了,读了7年的GIS专业看完整本书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内容简介 整本书详细描述了谷歌地图漫长的发展史,从Keyhole 从1999年开始起步,24个人的团队,然后2004年被谷歌收购,到现在的月活十亿的产品的整个过程。 初创-Keyhole 产品最开始的起源只是一种图片无缝缩放技术,和数字地图结合在一起之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产品体验,但是从1999年开始一直遭遇没有商业化和盈利方式的问题,所有人在最开始看到都会觉得很酷,但是然后呢?当时地图领域的老大Esri拥有几十万客户端,营收达到3亿,但是创始人John Hanke发现了Esri的三个致命缺点:复杂,没有数据,速度慢,所以EarthView的竞争策略就是普通人都能用,统一的数据加上流畅的操作体验。然后经过创业初期的种种困难,客户从Nvidia到房地产经纪人到CNN,最后一炮而红,被谷歌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Google Map 1.0 在Keyhole一起奋斗的几年中,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但现在,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未知领域。因此如果我们没有计划,很多谷歌员工就会跑来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我们的团队将会四分五裂。 所有的29个人都对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约翰找不出一个缺了他也行的人。这种感觉很奇妙,而且Keyhole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罕见而美妙的领悟,一个会让人永远记住的领悟。 John保留了全部29个人作为收购的先决条件 作者Bill在加入之前被问及你是想做PM还是PMM(产品营销经理)的问题,之前Bill是兼任的,最后在John的建议下不要走技术线,而是名义上“PMM”,不在技术线的汇报体系中,但是仍然身兼PM和PMM两份工作。 和MapQuest(网页地图服务)竞争,当时地图搜索的2/3的占有率,需要将keyhole的卫星数据和谷歌之前更早收购的另外4人地图团队(Where2Tech)的浏览器地图渲染技术合并在一起,因此这是两个团队的融合, 和谷歌搜索团队的融合过程,谷歌搜索的负责人玛丽莎,他的下属Bret之前负责Where2Tech,而谷歌的其他部门负责人希望把Keyhole拆分到各个职能部门中。最后的结果:John的头衔是“Keyhole总经理”,原来的Keyhole团队仍然汇报给John,John汇报给Google的产品战略副总裁Jonathan Rosenberg。同时,Bret和Google原来的地图团队仍然汇报给玛丽莎。这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案,但至少是个清楚的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缠。 而谷歌在2002年就有了地址搜索项目 Google Search By location,可以结构化搜索把地址文字和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 所以,Google Maps总共包含了三支团队:汇报给John的Keyhole,汇报给Bret(Bret再汇报给梅姐)的Where2,汇报给Marssa的Google Local。梅姐希望John汇报给他,John不愿意这样,所以两人的关系比较紧张。实际上,这种紧张贯穿了Keyhole团队在Google的始终,最终他们选择离开也和梅姐有关。 但是,大家又都保持了足够的职业素养,关系紧张归关系紧张,项目仍然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从2004年10月Keyhole被收购,到2005年2月Google Maps发布,前后不过四个月的时间,没有足够高的合作效率是绝对做不到这点的。2015年2月8日,上线首日Google Map 获得1000万PV,4月4日开始提供卫星地图。 Google Earth 1.0 谷歌地图发布后,微软雅虎等纷纷进场,竞争氛围提升了地图在谷歌中的重要性。 John根据自己在地图行业的经验和思考,写了若干邮件给布林、佩奇、施密特,阐述Google Maps的战略和战术。同时,John根据对微软的报道,推断出微软和航空图片和卫星图片提供商之间的合作方式和价格,并评估了这些服务商的能力。按照John拟定的计划,Google应 当加速发布自己版本的EarthViewer软件,Keyhole、Google Local、Where2 Tech三个团队必须合为一体,同时必须花大力气充实自己的数据,他同时也列出了重要的地图服务提供商的名单。 到2005年夏天,所有的Google员工都收到了一封邮件:Google要新成立一条产品线Google Geo,之前的Keyhole, Google Local, Where2 Tech三个团队悉数并入。John成为这条新产品线的老大,之前Keyhole的工程副总裁Brian McClendon,成了所有技术人员的汇报对象。John的汇报对象是Google的产品战略副总裁Jonathan Rosenberg。 之前一直困扰John的他和梅姐的关系问题,现在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梅姐已经出局,纵然心有不甘,也无话可说。 新的团队开始开发客户端地图,更多的卫星数据,更强大的搜索功能,测距标注工具等等,也就是最后的Google Earth。 之后的故事就是1到100的事情了,直到2010年10月John宣布离开谷歌,由梅姐负责Geo团队,之后2012年7月梅姐离开去了Yahoo。 好奇John离开之后干了什么,创立了Niantic公司,和任天堂一起做了游戏,Pokémon GO就是他做的!真是一个好酷的人啊。 ...

October 23, 2019 · lula